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

《聖母峰之死 INTO THIN AIR》讀後感

聖母峰之死 INTO THIN AIR/強.克拉庫爾,大家出版,2014.08

花了兩天時間,終於把這本在山界的暢銷書一口氣讀完,雖然是在微熱的五月天,但跟著書中海拔八千公尺高的場景敘述,有時我緊張地直打哆嗦,讀到最後甚至呼吸困難,闔上書後趕緊出門小跑透氣,才稍微平復。在傍晚紫藍色天空下奔跑時,書中幾位罹難的優秀國際知名嚮導,讓我忍不住想起已故卻令人敬重的台灣登山家李小石先生,能夠勇敢無懼攀登高山,卻時時以謙卑的心敬畏高山,他那堅毅無比、從容自在的笑容,我永遠難忘。

照片是李小石2010年出版《喚山》一書時為我以毛筆提詩紀念,
李先生於2013.5.20完成尼泊爾洛子峰攻頂後,
在下山途中過世,長眠於他一生最愛的高山裡

不論這書造成當時多少爭論,但詳盡的故事敘述,讓我這愛山但還不懂山的人,有很多感觸與心得,想到一些,先記下來。


*對登山時的伙伴有無信心事關重大,單一登山者的行動可能影響整隊禍福。
過去曾有幾次拒絕朋友登百岳的邀約,其實我好想去,但因為對團體組成有所質疑(不一定是不信任其它團員,有時純粹是男女比例、或陌生伙伴居多、甚或是自己狀況不佳),儘管再怎麼想跟,最後心告訴我還是放棄,日後我應該同樣會這樣考量,也正因如此,要參加外面商業團的機率應該是微乎其微了。如果朋友要參加商業團,也請務必做好準備,別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別人。

*「平安下山」比「成功登頂」更難。
很多山難往往都在登頂後下山途中發生,若以理性解釋,攻頂前的狀態常是腎上腺素與意志力撐起,往往在登頂後,體力用盡或是失去警戒心而影響判斷,所以每次爬山,有沒有登頂對我不是那麼重要,整個過程的享受,才是我最珍惜的。(有幾次因氣候因素放棄登頂,但我從不覺得有什麼可惜)

*務必設定折返時間,要照計劃進行。
記得好多年前跟朋友到太魯閣走錐麓古道,那次因封閉多日後首日開放,興奮之餘沒留意萬安演習的消息,因此擔誤出發時間,當還沒走到中途重要地標,領隊的朋友Ruby就執意折返下山,不可再推進,雖然我心中難免有些遺憾,而且覺得時間綽綽有餘(當時的我超級菜鳥一枚),但還是聽從受專業山社訓練的她,日後每次想起此事,就覺得這樣的態度才是對的,日後一直影響著我。

*上山時,也要記得回頭往下望,記住下山時有用的地標。
在幾次爬山經驗裡,有時下山真的會在一些叉路口感到陌生,前幾年從雪山主峰下到黑森林時,也曾發生同伴差點走錯路的狀況,因為上山路徑看的方向與下山截然不同,提醒自己在跟同伴開心聊天之際,也要時時回頭看看。

*有位雪巴孤兒寫到這些山難起因於雪巴人成為褻瀆神聖的幫凶,這讓我想到大霸尖山登頂的爭議,我始終相信山有靈有神,別想「征服」山,唯有敬畏的心,謹慎的態度,祂才會讓你順利登頂、平安下山。(每每看到有人在三角點上做些不敬或不雅動作,就讓人直冒冷汗啊)

*書中的某位登山客威瑟斯因做過雷射近視矯正手術,導致遇氣壓越低時,視力狀況越差,當他上到海拔八千以上時,幾乎看不見,這讓1999年就做過這種手術的我,嚇一大跳,雖然我沒機會上到八千以上的高山,但這提醒我做危險刺激活動時,還是要三思或做好準備。

*感謝每一位協助我們上山的朋友、高山協作員(嚮導、揹工),我們不是有能力的獨攀者,沒有伙伴的幫助,怎可能在山頂見識那美好。


相關閱讀
貝氏圖書館 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

4 則留言:

  1. 我當初看到雪巴孤兒寫的那段的時候感觸也很多;我想,還是心態吧!我們能做的就是先端正我們自己的心態。揹工的問題,我在妳FB那看到的留言中,有個,讓我很感慨。(←我知是誰)
    這真的不是供需市場金錢衡量,制定所謂公平合理的行情價就可以的。這當中還是有太多付費人的心態,不管是不是揹工,對於哪一個行業,只要是服務業,會提出「制定公平合理價」這點的人就一定無法好好客觀的提出甚麼叫合理公平價,因為她心底還是覺得只要有價,就可以衡量,有付費,就一定沒問題。
    這,才是問題。最大的問題是:心態。只要講到「價」,心態上不會給予完全的「尊重」與發自內心的感謝。因為,有價,所以更會覺得那就是他們應該做的。一如馬場上亂丟紙杯的人認為,反正工讀生領錢,就應該去撿起他們亂扔的,而不會去檢討自己的公德心問題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Dear阿貝.
      這讓我想起上週一位帶日本線的導遊, 因為連日帶團太過疲累, 猝死於北海道的新聞
      在他前一團人不舒服待在旁邊休息時, 有團員在FB抱怨, 沒本事當導遊就別來, 我們可是付錢的
      似乎"付錢"就是大爺(??) 一切還是心態問題, ....

      刪除
  2. 阿貝的留言失蹤了 重貼一次
    //////////
    阿貝 已針對您的文章「《聖母峰之死 INTO THIN AIR》讀後感 」留下新意見:

    我剛剛看到這篇PTT討論,覺得還不錯。https://www.ptt.cc/man/sttmountain/DC2A/DC2E/M.1211690027.A.CF7.html
    我看完高銘和這邊的講述了,然後再看到這討論覺得很有趣,大家都只針對Into thin air的電影或者書在討論,卻沒有人去看看高銘和的書了解一下觀點,平衡思考一下。但是裡面有個人提出的觀點我很喜歡「如果你收了隊員的嚮導費,你要負何種責任呢? 如果你付錢給嚮導,你是認為你的嚮導是要幫你做出對的決定, 還是要保證你順利登頂並毫髮無傷的回來? 說真的,想避開這些問題,還是不要隨便收什麼教練費、嚮導費的。」
    我自己是認為,書,存在的意義並不是讓我們討論當時是誰對誰錯;而是藉著事件,去觀察、去思考一些可能沒有以那種角度去想過的問題,進而改變我們自己的很多態度來避免造成錯誤。
    共享~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Dear阿貝
      謝謝你的分享~~
      果然我們是同一種人, 如果非當事人, 對一件事的看法, 總希望從不同角度去瞭解, 才會想去找另一本來看,
      我也看完高的講述了(看得我膽顫心驚, 偶翻白眼, 原來那樣...就敢登聖母峰!!其實從前面的敘述就可以想見這團隊的問題)
      雖然我們都非當事人, 很難客觀評斷, 但從這兩本書對一事的看法與態度, 我更能選擇並建立自己對於登山所想要的那一種, 避免日後可能發生的錯誤.....

      不過, 我深深覺得, "表達能力"與"獨立思考"十分重要, 閱讀絕對能有幫助, 如果想要說服或影響別人,(甚至捍衛自己)
      文字或語言的論述實在太重要了!!

      刪除